流星雨之成因與觀測


流星雨之成因        流星雨通常是指彗星或小行星經過地球軌道附近並留下塵埃,當地球經過塵埃帶就形成流星雨(如上圖)。地球公轉所經過的軌道上,有著數不盡的宇宙塵埃,被地球吸引後進入地球大氣,因產生高熱而燃燒,於是我們有時候可以看到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大部份的流星都會在大氣層燃燒完畢,但塵埃若是過大無法燃燒完畢便會掉到地面上,此時就稱為隕石。流星雨的發生時間每年差異不大,但數量不易預測,不過通常彗星回歸的第一年比較壯觀,而後每年遞減,直到再次回歸時又會突然增加,以獅子座流星雨來說,他的母彗星週期為33年,最近一次回歸是在1998年,所以199811月及199911月的獅子座流星雨是十分壯觀的。


流星觀測初階       流星是一種特殊而有趣的天文現象,它不需要藉助任何天文儀器便可進行觀測,而隨時出現的驚奇,更是流星觀測的最大樂趣。若是只做最簡易的流星觀測,只要統計流星出現的數量與時間就可以了,可說是相當簡單的天文觀測項目。當活躍的流星雨出現時,其數量之多、變化之豐富,相信絕對值得您一夜的守候。


關於流星的基本知識    「流星體」是環繞太陽運行的行星際塵埃與固體團,當其進入地球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便稱為「流星」。通常,我們依流星的歸屬分為兩類︰「散在流星」與「流星雨」,流星雨只有在每年特定期間,當地球通過該流星體帶時才會發生。肉眼觀測到的流星在天空中的發光點稱為流星的「出現點」,其發光的終止位置稱為「消失點」,從出現點到消失點所通過的路徑稱為「流星路徑」。屬於流星雨的流星,其路徑延長後匯集於天空中一特定點,稱為「輻射點」。亮度大於金星的流星(-5 等以上者)稱為「火流星」 或「火球」,有的火流星甚至在白天也可以看見。當火流星通過地球大氣層時,在其路徑上會留下一條類似雲狀的光帶,稱為「流星餘跡」,有時流星餘跡。未燃盡的流星體落至地面即為「隕石」。


    大部分的流星雨都是來自當彗星在通過近日點附近時,沿著其軌道留下許多流星體形成的「流星體帶」。流星體帶的軌道絕大多數為橢圓形,拋物線與雙曲線軌道者極為罕見。當地球通過流星體帶附近時,大量流星體受地球引力落入大氣層中,在短時間內造成流星數量激增的現象便是流星雨。所以流星雨是和彗星與地球運動和相對位置有關的週期性現象,根據大量的流星雨觀測記錄顯示,每年固定時間從固定輻射點發出的流星雨可重複出現相當多次。大部分流星雨都有一個「母彗星」,每當母彗星回歸過後的幾年內,該流星雨的數量就會較平常為多。目前已知的流星雨約有近兩百個,但數量較多的「主要流星雨」只有十餘個。若在流星雨期的尖峰期間,每小時出現的數量達數千顆至數萬顆時,這種壯觀的景象特稱為「流星暴」,規模巨大的流星暴非常少見,我國與世界各地歷史上對於流星雨的記載相當豐富,可見這種奇特的天文景觀早就吸引了人類的注意。


        流星雨的輻射點與發生時間會隨著彗星的軌道變化而改變,有時母彗星的軌道甚至會受大行星攝動而不再經過地球軌道附近,這個流星雨也就從此消失,當然,也不斷會有新的流星雨出現,所以每個流星雨每年都需要做詳細的觀測分析,而這種需要大量觀測的研究,就得借重全球觀測者協力進行才行。


流星觀測的特性    常有人說︰我盯著天空看了一個晚上,卻連一顆流星都沒有看見。這種情形其實常常發生,在無流星雨的期間,散在流星本來就是無規律性的天文現象,且流星路徑高度約50150公里 ,只有局部地區可以看見。但一旦有流星通過,您的記錄可能就是這顆流星在世界上唯一的資料。


    根據大量的流星觀測資料統計,平日夜晚肉眼所觀測到的流星每小時約有57顆,出現的時間則是下半夜多於上半夜,這是因為下半夜出現的流星屬於與地球迎面相遇或被地球追趕的流星,而上半夜出現的流星屬於追趕地球的流星,就流星相對於地心的速度上限而言,前者約每秒72公里,後者約為每秒11公里。    流星出現的高度約在100150公里之間,屬於大氣層電離層的底部;而消失點則在50100公里之間,為大氣平流層上半與電離層底部。    質量越小的流星體數量越多,而亮度每暗一個星等(2.5倍)的流星,數量增加3.5倍。一顆 0 等的流星,其流星體質量僅約 0.4 ,只要 0.002 的流星體便能產生肉眼可見的流星,火流星的流星體質量都在 50 以上,據估計,每年進入地球,亮度大於十等的流星和微隕石的總質量超過20萬噸。


    流星的光主要集中在其本體周圍,亮的流星,尤其是火流星,在其本體之後,沿著流星經過的路徑,可以看到比其本體略暗的流星餘跡,通常火流星的餘跡持續時間為數秒鐘,但有些也可達數分鐘、甚至十分鐘以上。火流星出現時,偶爾可以聽到流星體與大氣摩擦所發出的聲音,這個聲音視發生距離而會在數分鐘後才傳至觀測者耳中。




      觀測流星雨時,視線不應直接集中在輻射點方向,因為流星並非從輻射點出現,最好能將視線中央放在輻射點周圍 30~40 度處,其中又以西側為最佳,這樣所能觀測到的流星數量最多,否則可能會遺漏一些較暗的流星。


流星目視觀測法    正式的流星目視觀測雖不需任何天文儀器,看似簡單,但卻需要連續三、四個小時完全集中注意力,不停地注視天空,以敏銳的觀察力精確記錄稍縱即逝的流星現象。因此,需要經常的觀測訓練、耐力與集中力的鍛鍊,以及豐富的經驗,可說是天文觀測中相當困難的挑戰。 


應先預備的工具


    和一般觀測一樣,星座盤、覆蓋紅色玻璃紙的小手電筒、筆記本、鉛筆、硬的墊板(用以夾記錄圖紙,以便書寫)、計時器、計數器等。此外,記錄表與專用記錄圖最好多影印幾份,以免因不夠而慌亂。如果要進行錄音記錄,另應準備小型錄音機、電池與幾捲空白錄音帶。舒適的姿勢對觀測的精確度與持續性都有幫助,所以若能攜帶可調整角度的躺椅則更理想。流星觀測的重點在下半夜,通常會持續到天亮前,故禦寒衣物不可或缺。


本文摘自TAS台灣天文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余小姐yuch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