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岸潮間帶的小宇宙海濱溼地裡的水上森林


紅樹林溼地是一般人最常提及也最容易進行生態觀察的河口潮間帶溼地,例如臺北關渡的水筆仔紅樹林,就是教科書裡的教材。但是,如果你認為紅樹林的成員只有水筆仔,那就大錯特錯了。臺灣的紅樹林成員有紅海欖、海茄苳和欖李,各憑本事,立足於潮間帶。


果實的胎生現象


臺灣的紅樹林植物都是藉著潮水繁衍後代,最廣為人知的,就屬水筆仔的胎生現象。水筆仔開花結果後,果實就像媽媽肚裡的胎兒般,會繼續在樹梢上,憑藉母株供給的養份繼續發育。經過半年時間,果實發育成大約十五到 二十公分 的筆狀幼苗後,才從樹梢上掉落,插入軟泥,或被潮水帶到其他地方落地生根。


 鮮為人知的是,除了水筆仔,紅海欖也具有胎生苗,長度可達五十公分左右,而且發育時間長達一年,比人類懷胎十月還久呢!這類植物,也因為樹皮可提煉出丹寧為紅色染劑,而有「紅樹林」之名。


立足泥灘的法寶


 一般人想在溼軟的泥地上站穩並不容易,也很少留意到,「氣根」才是紅樹林立足於泥灘的法寶。紅樹林能靠著各種氣根而不怕風吹與潮水侵襲,在泥濘又缺氧的潮間帶泥灘中,成就一片水上森林,甚至讓滄海變桑田。


  例如,紅海欖會從樹幹和樹枝的分岔處長出氣根,在往下伸長的中途會分支,而較老的氣根最後會插入泥中形成「支柱根」。即使紅海欖主幹腐朽,氣根還可以繼續支撐與供給養分,讓紅海欖屹立不搖。


  臺灣南部常見的紅樹林海茄苳,也具有發達的氣根。海茄苳具有朝四面八方的橫向根系。隨著這些根系不斷伸長,這些根系會反常的往上生長出細棒狀的氣根(也稱為呼吸根),直到突出水面。由於氣根具有發達的通氣道,即使漲潮,突出水面的氣根也能提供植物體足夠的氧氣,而不致被海水淹死。


  一株海茄苳穩穩的站在泥灘地上。此外,密布的氣根也提供了小型魚蝦蟹躲避大型獵食者攻擊的避難所。


體內多餘鹽分藉由葉背排出


  在潮間帶溼地多鹽的環境中,海茄苳的葉子具有許多鹽腺。能不斷蒐集植物體內多餘的鹽分,再由葉背排出去。下次如果你有機會前往潮間帶觀察,不妨仔細觀察各種紅樹林的胎生苗和氣根的差異,順便品嘗海茄的葉背,試試海邊獨有的鹹鹹味道。


                        ******摘自980422國語日報科學教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余小姐yuch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